慕课改革 下活东莞教育这盘棋

阅读 277246  ·  发布日期 2018-07-21  ·  融杰教育


“老师,您能够告诉我细胞分裂的原理是什么吗?”

也许,你认为这是一名初中生在提问。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向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在东莞是一幅普通的师生沟通画面。

实际上,在互联网信息渗透加快的今天,我们很容易低估孩子的知识接受面和能力。而具体到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将互联网因素渗透到流程中去,已经成了东莞教育界更多有识之士的探索方向。

此外,东莞的随迁子女人数已占全市学生总人数3/4以上。如果把东莞教育的发展比作一盘棋,那么,面临一个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民办与公办、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慕课,通过“互联网+”这个智慧载体,不仅仅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教育均衡的发展需求,更是优化一个城市教育生态的有效路径。

这场全新的教育改革中,我们想看到的理想未来是——从人与网络信息的交互,最终变成人与知识之间全新而公平的交互。

A 民办学校巧借“慕课”转型

和所有学校的发展规律一样,校长欧阳旭恒所在的振安中学也在发展的第9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作为沿海镇区办学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2012年长安振安中学学生数迅速增长,“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自然就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欧阳旭恒告诉记者,“怎么使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而不是让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欧阳旭恒把方向对准互联网+。

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效率,成为近年来课改的核心。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碎片化、多样化,学生在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要跟着变。

“我们第一期投入了200万元,进行了光纤、录播室、多媒体教室等基础改造。”欧阳旭恒说,“接下来,我们还准备购买一批平板电脑,升级现有课堂形式。”

振安中学选取初一、初二年级一半的班级,开展慕课教学试点,只针对数学等部分功课。振安中学的慕课思路也刚好是当下东莞慕课体系的缩影。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说,东莞的慕课是通过试点学校大胆革新传统教育教学教研方式,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形成“翻转课堂”“双师教学”“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四种新型教学模式,形成东莞特有的慕课体系。

“我们通过自学、议论和引导的‘翻转课堂’形式,把课堂的效率尽可能提高。”欧阳旭恒说,“对于名师和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也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毕竟我们还要从自己师资和学生接受能力出发。”

通过“翻转课堂”这个高效课堂,然后通过“一拿、二改、三用、四返、五存”的方式,将优质课程视频资源,与振安中学自身的课程融为一体。去年底,东莞市中小学慕课现场课,就在振安中学举行。

“课堂形式丰富,学生倒是学得开心。顾虑多的是老师。比如教学效果会怎样,考得不好怎么交代,管好的纪律又管不回来了,领导检查把热闹的讨论当成乱糟糟怎办?”欧阳旭恒说。

毕竟,东莞慕课体系的课程设计和师生互动环节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尽管作为民办学校在投资决策等体制机制上非常灵活,自己认准了就能马上做,但对教育改革规律性的东西是怎么也不能回避的。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校长和老师的理解和巨大的付出。”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说。

B“知行合一”的新尝试

相比公办学校,振安中学全部是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生源结构相对复杂,属于低收费民办学校。在慕课改革之前,长期以来因无法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教师,教学质量欠佳。振安中学成为东莞首批慕课试点学校,随迁子女集中的民办学校在这场互联网+教育的改革中主动转型,无疑对东莞教育改革有着样本意义。

今年,东莞大力扶持民办学校的一系列措施出台,民办教师津贴、职称评定都有政策突破,“公托民”托管机制释放出更强的合作能量。欧阳旭恒感叹:“师资和资源两个关键点通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也来了。”

虽然东莞慕课体系的初衷是通过互联网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帮助资源相对薄弱的大部分民办学校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但在东莞,慕课的使用边界并没有局限于民办学校。相反,在慕课大氛围下,一些公办学校对教育个性化需求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在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上,慕课教育改革在两个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是在改善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上;二是在缓解公办民办学校之间教学质量不均衡问题上。”

如麻涌一中和石龙三中等进行的慕课教育改革相对比较成熟,但在硬件投入、师资建设、慕课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仍有很大提升和改革的空间。

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超前性和体系化的新需求,会给老师教学提出更多新命题,一批年轻教师也在这场教育改革中寻找创新和再改革的高起点平台。

作为“一对一”托管振安中学的公办学校,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提出“大慕课”的理念。“比如将语文的名著阅读教学、英语的口语学习、历史的论坛式学习,各科在线作业的布置和各种大数据评测,将慕课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起来。”松山湖实验中学有关负责人说。

松山湖实验小学则在慕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硬件投入、慕课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条件已十分成熟。“大家都公认这是东莞慕课未来发展的方向。”参与调研的市政研室有关负责人坦言。

“我一直以来有个梦想,就是希望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打通起来学习,像语文、数学、英语、科技和美术等,这些知识完全可以融会贯通的。”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小学校长冯正华说,“现在,我们正逐步打通不同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分隔。”

C 如何突破教育资源瓶颈

何老师曾是石碣镇一公办小学的美术老师,因为对慕课教育的关注和喜爱,早在两年前何老师开始自己研究制作小型微课课件。

“一个5分钟的教学视频,越是精短,我越要思考怎么用更好的方法呈现出教学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何老师说,“这个过程并不简单,我一般会先在每个班的教学中实践,看看哪种表达方式孩子们最喜欢,于是我就将这种方式做成脚本。”

何老师坦言,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既是编剧、导演,同时还是演员,最后还要做剪辑和后期制作。别看只是一个5分钟的视频,实际上要花掉他一个星期的时间。

“因为有固定的教学任务和行政管理任务摆在那里,如果按照我自己设定的这个标准,一个学期最多也只能制作两个微课程。”何老师说。

在这场慕课教育改革中,老师在学校传统的教学任务指标是一个定量,并没有改变或减少。而制作优质的课程就成了变量,随着变量的增加,老师的压力也定会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老师制作课程资源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则是校际间对课程资源的渴求。

尽管能够取用全市3万份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欧阳旭恒坦言:“对课程资源库还可以更加完善,比如在更新和分类方面。”

深层的问题,还是如何激发老师的创作积极性?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坦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慕课教学的激励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包括教师制作的慕课资源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与激励机制。”

诚然,教师是优质教学资源的主要生产者。“鼓励优秀教师创作优质教学资源并共享,将是东莞慕课改革的重要基石。”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探索路径是,允许教师在政府认可的慕课平台上,通过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或开展在线互动直播课堂等方式获得回报。

老师尤其是公办老师有偿补课,这是一条红线,决不能僭越。但如果从资源创作这个知识产权角度,老师完全可以按照“多劳多得,优质多得”的原则,从市场上获得回报。

“比如,能否成立东莞慕课教育资源研究院,教育部门集合全市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再结合第三方慕课制作团队,由他们来统筹发掘、制作和维护东莞自己的课程资源。”何老师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按照之前的普遍经验,基础教育阶段一个成系统的慕课课程需要不少时间的整合和锤炼。

“除了东莞老师参与制作,我们也会大量引入优质的课程,以满足全市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市教育局教研室有关负责人说。

■释疑

东莞慕课平台如何做到两全其美

东莞慕课教育改革备受关注。这种改革不是建立在松散的整合上,而是由政府来进行强统筹。东莞还首创了全省第一个由教研部门牵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直指课程改革内涵深处。

那么这种方式会不会一直延续下去,大统筹之下如何保证各区域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又如何避免重复建设?为此,记者也专访了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和东莞市教育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

问题1 ▶▶政府强统筹会不会延续?

从中期来看,政府对东莞慕课平台的统筹方式,还会延续。政府可以集中全市优秀教师的力量和智慧,建设优质资源、优化平台功能,达到最高的水平。还有一点尤其关键的是,建设统一的平台并统一应用,就能在使用过程中收集完整的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以后决策提供支撑依据。

问题2 ▶▶如何避免重复建设?

每个学校和镇街对信息化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所以全市统一建设的平台,必然不能满足所有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不管现在还是将来,禁止镇街或者学校搭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化平台,肯定是不科学的。当然,为了降低重复建设的不良后果,市教育局也会对镇街自有平台建设进行指导,如尽量减少建设与市平台重复的功能;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出台结构标准,镇街自建平台必须能通过这些接口,与市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互通,避免“信息孤岛”,减少浪费。